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從黃埔一村到建國新城

筆者:李冰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素描】李冰先生,本名李志權,陸軍官校畢業,服役陸軍卅三年,曾任教官、圖書館主任、記者、中學老師、雜誌編輯。初期寫詩,後寫小說,近年創作散文;榮獲文藝協會十七屆小說類文藝獎章、國軍新文藝第九屆榮譽金像獎、臺灣省作家協會文藝獎、高雄文藝優等獎、鳳邑文學貢獻獎、全國五四文藝教育獎章等,著有新詩二部、小說十四部、散文七部等。 過去的鳳山小鎮,日據時代亦曾是軍事重鎮,建有多處眷村,政府接收後,分別配給隨軍來臺的眷屬居住。 「黃埔一村」,原為「赤山官舍」,光復後易名「誠正一村」,至卅九年黃埔軍校在鳳山復校,該村又易名為「黃埔一村」,直到改建為止。 當您從高雄縣九如路直通鳳山市,過澄清路後,那條直通屏東方向八線道的建國路右側,有一座南臺灣最大的鐵門,看來巍峨堂皇,雖然沒有萬里長城山海關的馳名,卻也壯觀得令人咋舌;它的後面,即為「建國新城」眷舍,亦即過去「黃埔一村」原址。 浩瀚大洋之濱 高雄巨港之鄰 悠久鳳山古鎮 日臻都市更新 巍巍矗立華廈 煌煌迤邐社區 畢瓊樓之瑰麗 儷玉宇之縈迴 本村重建落成 福蔭後代子孫 永懷政府德政 恩同日月齊輝 ——陳琦甫 這是鳳山黃埔一村改建落成,易名為建國新城時,由備役上校轉任中學老師的鄰居陳琦甫先生撰述的紀念碑文;從詩文禮讚中,不難看到這座自日據時代所遺留破舊眷村,改頭換面的宏偉景觀。 我是卅六年自東北長春來臺,在鳳山一住六十年,從陸軍官校到陸軍步兵學校,一直在教育單位工作,結婚後沒配到眷舍,因而賃屋而居,直到六十八年屆齡退伍,才有機會頂下了黃埔一村的一幢眷舍。那時鳳山鎮鐵道北除了這處眷村,並無其他住戶。 居住鳳山市的居民,大家都讚譽黃埔一村的空氣好、風氣佳,全村一二五戶,均係軍官眷屬,其中不乏高級將領;村中第二代,投考軍校者眾,現今國軍幹部不少出自黃埔一村。 當年陸軍總部影劇三隊隊員,也住村之西側,所以這也是座頗具聲望的眷村。全村計分一、二、三巷,眷舍除部分後建者外,均為日式建築,每戶有座小院落,可種花植草,院落高出街道,室內又高出院落,室內均為地板及榻榻米設置,不過軍眷們進住後,多數另行裝潢了。 村內設有管理委員會,幹部係由村民選任。由於主婦們買菜不方便,便招徠菜販到村中,久之成為小市場;進住建國新城後,附近蓋了大市場,就很便利了。 黃埔一村不只空氣和風氣好,大家都能敦親睦鄰,互助合作;最值記憶的是每年春節的大年初一,管理委員會總是擴大舉辦「全村團拜」,並供奉「各姓氏列祖列宗的祖先牌位」,準備茶點供大家享用,另分贈八十歲以上村民紅包,錢雖不多,但溫暖的人情味使人懷念。 黃埔一村自初建至八十五年改建,前後經歷了六十多年,多數牆壁及室內有坍塌龜裂現象,故在管委會極力爭取下,以及政府體卹眷戶對國家的奉獻,決定改建,功不可沒。 但限於經費,而由國防部與當時臺灣省政府商請合建,並由省府住都處規劃原地改建十二層大樓十五棟,計可居住七二○戶,除原住戶外,軍方與省方均分,以國宅配售,不過因為有些建坪嫌小,出售不佳,現在全部由軍方配住。 黃埔一村於八十五年十一月招商動土改建,於八十八年十一月峻工落成。於是,這座巍峨的建築,就此矗立在鳳山市北郊、寬敞壯觀的建國路上。 遷入新居,大家不但有了生根的地方,也不必在大風大雨天擔驚害怕了。可是當初黃埔一村的一磚一瓦、一草一木,仍深植在我們的心中,懷想著熙熙攘攘的菜市場,每月一次的街頭電影,村民們在街頭巷尾一起話家常的樂趣,更懷念著大年初一的全村大團拜。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樂趣,熱熱鬧鬧的景象,仍在午夜夢迴中徘徊,永難忘懷。(點閱次數:1148)